戴尔公司英文官网发布消息称,9月10日,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迈克尔·戴尔访问中国,并在上海发布“在中国,为中国(In China, For China)”4.0战略。
笔者发现,从核心内容和商业逻辑看,该战略意在支持中国国家战略的同时,收获其产生的巨大红利。
根据这个战略,戴尔未来五年将在中国投资1250亿美元,其将贡献1750亿美元的进出口贸易额。
这笔巨额资金,将投向电脑、服务器、存储、云计算、大数据、下一代数据中心、移动与安全、人工智能等,包括既有的与新兴的业务领域,并且覆盖研发、供应链与渠道等职能领域。
戴尔投资于新兴的业务领域,与国务院颁布的《中国制造2025》战略行动纲领高度契合。
这些新兴业务领域的投资,主要由戴尔集团旗下的高科技风险投资基金来实施。这家风投基金将把投资重点瞄准中国的初创科技公司,以配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互联网+”的中国国家战略。
戴尔已经雇用了将近2000名高级工程师,在研发与创新上树立了相当的优势。该公司将继续扩大在中国的研发团队,特别是打造端对端解决方案的研发中心,专门服务于中国市场。这一举措也是对中国建立“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响应。
笔者发挥了一下战略思维,认为戴尔也许保留更多的战略内容,没有将其公布于大众,或者至少迈克尔·戴尔本人已经酝酿好更大的战略意图。戴尔那么急切地表明自己是一家“中国公司”,主要原因之一是看中了“一带一路”大战略背后的丰厚商机。种种迹象表明,这样的解释是符合战略逻辑的。
就在写作本篇文字的同时,笔者打开了戴尔的英文官网,其首页头版位置弹出一张以非洲人民为背景的图片,上书“当他们赢,我们都赢:支持全球的创业企业家精神,助力打造人类所需的更好条件。”
设想一下:沿着“一带一路”,从中国出发,利用中国与沿线发展中国家包括非洲的传统友好关系,拓展更大的市场,由此戴尔焕发第二春乃至……
笔者认为,虽然新战略的核心内容将为戴尔的重新崛起提供了许多想象空间,然而“在中国,为中国”这个战略名称却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在此之前,包括竞争对手惠普公司和非竞争对手丰田公司等等,都使用了一样的战略名称。
如果说战略的名称激发公司内部员工在战略执行上投入更多热情,并对外明确沟通战略意图以促进多赢合作,戴尔倒不如把战略名称由“在中国,为中国”改为“在中国,为全球”。来源:世界经理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