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品牌建设网4月8日网讯】苹果红了,心却硬了。直至今日,中国消费者依旧没有看到苹果的歉意
这实在是一个悲伤的时刻: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中央电视台连续曝光,中国最具震慑力的中消协3次强硬批评,苹果却依旧霸气不减。
苹果最新的一次回应表示,中国的消费者享有Apple最高标准的服务,苹果公司在中国所提供的保修政策和在美国及世界各地大致相同。与此同时,该公司还在声明中自辩清白,称在手机保修中设定了更高的标准,表示比大部分同行做得要好。
这被戏谑为“假大空”的范文。不过,这也就意味着,苹果还将延续多项“霸王条款”:“整机更换”回来的新手机仍使用原来的旧后盖;更换下来的旧配件归苹果所有;如果维修造成产品损坏只赔偿维修款;运输损坏不负责免费维修等等。
按照专家描述,以上条款至少涉嫌违反我国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合同法》、《家电维修服务业管理办法》、《移动电话商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等众多法律规范。
面对媒体和协会的高压态势,苹果丝毫没有退让之意。“苹果就这样规定的”成了众多苹果售后工作人员在回答消费者质疑时的口头禅。这显然是对中国法律规范的公开挑衅,是对中国消费者权益的粗暴践踏。
很多人都有疑问苹果标识上为何被啃了一口?谜底揭晓方才明白,原来是“良心”欠缺。当一个品牌失去责任关怀,强化霸权思维,其产品精神还能被推崇备至吗?答案显然一目了然。
到底是怎样的底气让苹果如此硬气?必须承认,苹果的产品过硬,这是品牌自信的最大动力源。以及由此产生的果粉的狂热追捧,大大助长了苹果强硬的气势。但这无论如何不能成为苹果蛮横无理的依据。
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时至今日,我们也没有看到执法部门的处罚通知。媒体每每曝光苹果在售后服务上的问题时,相关执法机构却一直保持着沉默。这实在是令人费解。当我们在指责苹果施行“双重标准”的同时,是否也要反思自己面对洋品牌的“双重标准”?
在法律规范的高压之下,任何品牌的傲慢和无礼都将收敛。最近的一个消息称,苹果的iPad和iPhone等设备的发行渠道将面临着欧盟反垄断监管机构的审查。欧盟反垄断监管机构声称,一旦发现苹果的发行渠道存在任何损害消费者利益的行为,就将对苹果采取行动。这值得我们借鉴和效仿。
实际上,苹果在服务上的缺憾和多重,注定了其产品尚不是完美产品,也和苹果公司倡导的产品精神相背离。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说,苹果都没有理由不去追求产品的极致状态。
我想,作为一个充满着梦想的品牌符号,作为一个承载着创新精神的产品典范,苹果一定明白社会大众需要怎样的产品,也一定不会忘记自己的时代价值和使命意义。我们期待着苹果的自觉自醒、自我修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