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3日,是个平凡的日子,但对于谷歌来说,是不平凡的,因为它们信誓旦旦地要在浏览器市场称雄称霸,炮轰业界老大微软IE。然而,不平凡的,并不意味着就是伟大的。没错,作为全球最大搜索引擎的谷歌(Google),重磅出击,推出了自主研发的浏览器Chrome,一时间震憾全球,很容易让人产生错觉,对它充满了必胜的信心。然而它的命运究竟如何? 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得先弄明白,是谁决定了企业及其产品的命运?消费者。消费者是企业及其产品的衣食父母。 但是,许多人认为,凭借谷歌(Google)的实力及全球影响力,要打赢一场浏览器之战应该没有多大问题。果真如此吗?请先看下面的例子: 在空调业,海尔败给了格力。为什么呢?因为海尔代表了冰箱、空调、洗衣机、电脑、手机、厨房……,而格力仅仅代表了空调。 在手机业,摩托罗拉败给了诺基亚。为什么呢?因为摩托罗拉代表了收音机、半导体、传呼机、手机、电脑、电视机顶盒、电信工具……,而诺基亚仅仅代表了手机。 在电脑业,富士通败给了戴尔。为什么呢?因为富士通代表了电脑、芯片、微处理器、软件……,而戴尔仅仅代表了直销的个人电脑。 在汽车业,通用败给了奔驰。为什么呢?因为通用代表了高档车、中档车、低档车、轿车、面包车、电动车……,而奔驰仅仅代表了有身份有声望的高端豪华轿车。 …… 以上所有的例子,前者不论规模还是实力,都远远大于后者,而时间却将胜利的旗帜判给了后者。可见事实不总是如我们所料,更何况谷歌挑战的不是别人,正式浏览器的绝对领导者微软IE,胜算何在? 事实上,规模并不是实力,真正的实力来自于品牌在消费者心智中的地位或分量,一句话—— 没有心智,规模为零。 何出此言? 如今,已经不再是产品至上的时代,在那个时代里,产品供不应求。今天的处境是,每种产品都有几十甚至成百上千个品牌在竞争。用众多老板常感叹的话说就是,你还没想到的,别人都已经在做了,你能想到的就更不用说了。 去,不仅产品稀缺,同时媒体也不过是报刊杂志、广播,要把一条信息广而告之,不是很难的事。人们还在主动地收看、听广告呢。可是今天,除了报刊杂志、广播,还有电视、网络、户外广告、电梯广告、厕所广告、桌面广告、车体广告、墙体广告,甚至还有人体广告,凡是你所能见到的都有可能会成为商家利用的广告媒体。广告成为人们厌恶的垃圾。 现在,我们要在这个产品过剩的世界,向人们传递“垃圾”,难度可想而知。这样一来,许多品牌还没有真正诞生就胎死腹中也不足为奇了。 商业的竞争从产品之争转向了心智之争。换句话说,营销是一场认知战,谁能够在消费者心目中占据一席之地,谁就有可能成为最后的赢家。如果不能够在消费者的大脑中占据一席之地,最终就被淘汰出局。正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人心者得天下”矣。至此,营销正式步入了心智时代,营销战就是大脑争夺战,毕竟—— 但凡交易,选择先行。 凭什么说选择先于交易? 在产品层出不穷,品牌林立的今天,消费者是如何进行选购自己的产品和品牌呢? 首先,让我们还原为一个普通的消费者,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明白消费的实质。当我们产生某种需求时,比如说口渴了,就想到要喝水、可乐、果汁或者其它,然后才想到与这些东西相关联的品牌。但往往我们不是说要喝水还是喝可乐,而是说我们需要一瓶娃哈哈或者可口可乐。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其实,我们并不需要娃哈哈,我们需要的还是水,只是娃哈哈成为水的代名词,它在我们的脑海里与“水”产生关联,所以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它。用“定位”之父里斯的话说,就是消费者“以品类来思考,以品牌来表达”。 其次,在大部份消费者购买一种产品之前,“交易”已经结束。言下之意就是选择先于交易。这种意识也许我们不曾留意,但它的的确确存在着,并左右着我们的消费行为。因为,在每一个消费者的大脑里,对每种需求、每种品牌都有一个排序,此种现象也称作消费者大脑中的“阶梯”。还是以口渴为例,这时候究竟是要买水、可乐还是果汁呢?如果消费者要买水,那么可乐、橙汁等其它品类也就被放弃。之后就轮到买哪个品牌的水的问题了。如果消费者首先想到娃哈哈,那就是娃哈了,其它品牌也就因此而失去被选购的机会。如下图示:

消费者口渴时大脑中的品类阶梯 消费者选购水时大脑中的品牌阶梯 见,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是,在正式选择一个产品前,大脑里已经有一份清单,罗列着各个品类的代表品牌,买去屑洗发水的选海飞丝,买空调选格力,买手机选诺基亚……当然,也有购买第二、第三品牌的,但绝大多数青睐第一品牌。而消费习惯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
浏览器的世界到底如何? 现在让我们共同遨游。 在全球市场,微软IE以72.15%的比重占据绝globrand.com对的市场份额,居第二位的火狐(firefox)占19.73%,而排行第三的苹果Safari,仅仅占到6.37%,挪威的Opera浏览器占0.74%排第四,老牌网景Netscape占0.72%排第五。所有其它品牌浏览器市场份额之和都达不到微软IE的一半。

数据来源:Net Application 统计时间:2008年8月
在国内,根据艾瑞咨询对今年第二季度中国市场浏览器软件使用时间市场份额的统计数据,排序是,微软IE占64.70%遥遥领先,傲游(Maxthon)以16.87%占第二,腾讯TT以9.66%居第三,Mozilla推出的火狐(Firefox)以2.66%列第四。微软IE的有效使用时间份额达64.7%,高出第二位傲游(Maxthon)的近3倍。微软IE、傲游(Maxthon)和腾讯TT三者占据浏览器市场超过90%的市
可见,无论是从全球范围还是在中国市场来看,在消费者心目中都已经有了明确的选择,微软IE领导了浏览器行业,成为世界上绝大多数用户的首选品牌。 以上数据充分表明了用户在浏览器产品类别的选择习惯。他们在选择时同样依据大脑中固有的认知发出指令,然后乖乖地听从指挥,习惯性地进行操作。现在就让我们来给用户的大脑来一次“CT拍照”吧,照片晒出来了:

浏览器国际市场用户大脑品牌阶梯 浏览器中国市场用户大脑品牌阶梯 消费者会选择Google Chrome吗? 谷歌(Google)是谁? 当你把这句话拿去问电脑用户时,得到的答案是“搜索引擎”。 那么Google Chrome又是谁呢? 哦,由搜索引擎专家推出的一款浏览器。 问题来了,用户会纳闷,你不是干“搜索”这行当的吗,怎么也来趟“浏览器”这趟浑水了?就像你不会请内科医生动手术,也不会请外科医生开处方一样,表面上似乎全能,但警惕的大脑让我们无法接受。 诚如你所知,以搜索引擎出身的谷歌(Google),在消费者的脑海中,它代表的是搜索,而不是其它。我们可以看到除了搜索引擎外,在其所自主研发的产品中都没有哪个得到太大的收获,包括Gmail、orkut等。原因是,消费者认为你不是这方面的专家,在这些方面消费者有自己的选择,如在电子邮箱选择Windows Live Hotmail,在视频交友社区是YouTube。正因为如此,Google orkut被YouTube大败,最终谷歌(Google)才被迫高价收购了YouTube。 看来,谷歌(Google)是在品牌战略上狠狠的摔一跤了——掉下了“品牌延伸”的陷阱,此为谷歌(Google)品牌战略失误之一。 虽然IE是微软的旗下品牌,同样也是犯了品牌延伸的大错,但关键是它先入为主,并且早就定下大局。谷歌(Google)此时进入,一是时机不对(品牌战略失误之二),二是在消费者大脑中没有位置(品牌战略失误之三)。 与此同时,Google自推浏览器会导致其与Mozilla的关系从合作转为对抗。 Mozilla此前一直与谷歌(Google)合作,即谷歌向Mozilla提供资金援助,Firefox则把谷歌作为其默认搜索引擎。2006年Mozilla的总收入为6600万美元,其中5600万美元就来自谷歌。虽然最近两家公司刚刚宣布,将把双方合作关系延长到2011年。然而,“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Google Chrome引发了它们在暗中较劲,化友为敌,此为谷歌(Google)品牌战略失误之四。 这种惨遭失败的先例不胜枚举,百事可乐集团就是其中尤为经典的案例。从1977年开始,百事公司进军快餐业,先后将必胜客(Pizza Hut)、塔克贝(Taco Bell)和肯德基(KFC)收归麾下,进入多元化经营的高峰。。如此一来,作为必胜客、塔克贝和肯德基的对手们如小恺撒、德尔塔克、波非炸鸡等,它们还会继续销售百事可乐吗?傻瓜才会,原来销售的将撤场,原来没有销售的也不会进货。那么,它们进谁的货呢?当然是百事可乐的劲敌——可口可乐了。这一来,百事赚钱了吗?只不过尝尽苦头罢了。无奈,为了更好地发挥产品结构优势,只能忍痛割爱,被迫拆分,将市场经营重点重新回归饮料和休闲食品。就在收购这三大品牌的同年10月,百事公司作出重大战略调整,将拥有必胜客、Taco Bell和肯德基的餐厅业务从公司分离出去,使之成为一家独立的上市公司,即百胜全球公司(Tricon Global, 现公司名为Yum!)。仅仅过去两年的时间,百胜全球餐饮集团的经营和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如今,成为全球餐厅网络最大的餐饮集团。其中国官方网站显示,目前已在全球11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超过35,000家连锁餐厅和100万多名员工。旗下包括肯德基、必胜客、必胜比萨站、A&W及Long John Silver‘s(LJS)五个世界著名餐饮品牌,分别在烹鸡、比萨、墨西哥风味食品及海鲜连锁餐饮领域名列全球第一。2007年百胜全球营业额达100亿美元。卸下包袱后的百事,陆续收购或并购了多项核心业务,在专业化的道路上不断深入,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在2008年《财富》全球500强排行中名列第184位,营收达到394.74亿美元。 虽然,Mozilla并没在Google旗下,但百事事件不能不说是前车之鉴。可悲的是,人们只是喜欢谈论历史,不擅于借鉴历史,所以常常重蹈覆辙。须知,在当今浓烟滚滚的商战时代,想要拥有消费者,想要降低成本,想要提高战斗力,想要解决竞争,想要主导品类发展,想要赢得商战,不仅要懂得研究本行业的发展史,研究相关行业的发展史,研究其它行业的发展史,还要懂得研究营销发展史,将过往的成功与失败进行总结、提炼,找到得与失的普遍原则,探索成功营销的规律,最后才能使品牌得以健康的成长并具有无坚不催的竞争力,这叫—— 以史为鉴,登峰造极。 现在Google自推浏览器与它竞争,结局如何呢?我们拭目以待。 谷歌(Google)犯此“四宗重罪”,又怎能在狼烟四起的战场上杀出一条血路呢?先败而后求战,勇气可佳,实为悲壮。好在我不是庄家,否则将会赔到下下……个世纪。不过,它的豪迈不得不令人折服,“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怪事,它哪来的勇气?我们看Google Chrome刚上市时推出的视频宣传片及软件特性介绍即可“顿悟”——原来谷歌(Google)有以上“四宗重罪”是源于下述的第五宗罪——更好质量,更好产品的事实。 他们大谈如何实现Google Chrome更稳定、更安全、更简单、更安全等特性的软件开发的幕后。但是,他们不明白,这些概念在竞争对手那里也是一样地宣传。营销,是一场认知的战争,而不是单纯的质量之争。也就是说,你要做的工作是,让消费者认为你的产品具有高质量的信誉,至于质量是否真的拔得头筹那可是另一回事。 在这个问题上,关于美国十大安全汽车的测试及评定事件可能是最为经典的例证。一直以来沃尔沃汽车聚焦“安全”,并在消费者心智中牢牢占据这个字眼。与观念截然相反的是,它竟然没有入榜本次测试评定,真正评上的是福特、萨博、雪弗莱等等,总之就没有大家心目中的真正的安全汽车沃尔沃的名份。并且,本田、丰田、尼桑、奔驰、通用等等都做过安全评级,并发动大规模的广告战役。然而,没人相信,因为“安全”是沃尔沃的专利,它深深地“注册”到消费者的大脑里,不容侵犯。 ——可见,谷歌(Google)并不明白竞争的阵地就是消费者的大脑,误以为在市场。所以,他们依赖技术、依赖质量,认为事实胜于雄辩,总有水落石出之日。 忘了这念头吧。至少有四点可以让它很快变优势为劣势。 其一,新品牌缺乏用户。 其二,新品牌缺乏可信度。 其三,新品牌技术很难被体验和认同。 其四,新品牌推广进展缓慢,新技术往往成为领导者的嫁衣裳。 当Google Chrome还没有真正得到用户认同前,作为浏览器老大的微软IE完全有足够的时间去复制其技术并提供给自身庞大的用户群体,很快新技术就变成了习以为常的东西。另外,用户总是认为领导品牌是最优秀的,质量肯定是最可靠的,要么怎么会是第一? 看来一场恶战,血光之灾在所难免了。正是—— 四处出击,迷失丛林。
文章来源:全球品牌网 作者:韦鉴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