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13日,第52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荷赛)揭晓,有6名中国记者获奖,其中杭州日报报业集团占得两席,位居国内媒体第一。杭州日报首席摄影记者陈庆港的《走出北川》获得突发新闻类(单幅)一等奖,实现了中国记者50多年来在这一奖项中零的突破;都市快报傅拥军的《西湖边的一棵树》获自然类组照二等奖,这也是浙江摄影记者在这一奖项中获得的最高荣誉。近年来,杭州日报报业集团记者在国际性新闻摄影赛事中频获大奖,已经引起了业界的高度关注,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可以说,在新闻摄影领域,杭州日报报业集团已占领了人才制高点,这也成为集团媒体品牌战略的推进器。当前,报业正面临着多媒体变革、同质化竞争等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在传媒变局中赢得先机,人才将是关键因素。本文通过陈庆港、傅拥军在荷赛摘金夺银的现象,分析探究杭州日报报业集团实施人才战略、打造媒体品牌的成功实践。
不拘一格吸引人才 创造环境鼓励冒尖
人才是报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在激烈的报业竞争中,唯有占领了人才的制高点,拥有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秀团队,才能不断创新,超越自我。
确立人力资源“全国化”的理念,积极引进优秀人才。
近几年来,杭州日报报业集团确立人力资源“全国化”的理念,多次面向全国公开招聘优秀人才。据不完全统计,集团及主要单位(部门)近5年来共组织较大规模招聘30余次。目前,集团内非杭州籍员工达半数以上,社龄5年之内的员工占43.4%,新员工中70%年龄在30岁之内,90%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其中6成是本科以上学历,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集团人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地域结构。在引进人才的过程中,集团既重学历,更重真才实学,真正做到唯才是用。如都市快报摄影部主任、《西湖边的一棵树》的作者傅拥军,以前曾当过司机、警察、机关职员等,在应聘都市快报时,他既没大学文凭,年龄又超标,此前已经在其他媒体应聘时遭拒。但是“当快报电话通知我去面试时,我又惊又喜,生怕失去这次机会,面试前还买了一瓶啤酒,一口气喝下,给自己壮胆。我实在不想失去这次机会。”傅拥军至今还不时回想起当初的情景。他说,正是快报团队认同了他所拍照片里的细节和情感,才不拘一格录用了他。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摄影专业的江苏汉子陈庆港,曾就职于多家媒体,也是在集团领导的真诚邀请下最终加盟杭州日报。来自五湖四海的应聘者带着创业创新的激情加盟集团,不仅提高了集团员工的整体素质,也改变了集团的“人才生态”,大大增强了应对外部市场挑战的竞争力。来自不同地域、不同学校的新人,带来了多彩的人文精神,在集团这个大家庭相互融合,媒体文化环境更加大气、开放,也更富有生命力和创造力。创造宽松成才环境,培养行业领军人才。
集团围绕建设品牌栏目(版面)、品牌记者(编辑)、品牌活动,为各类人才特别是采编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必要的外部条件,从制度上、政策上给优秀人才提供宽松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让他们真正感受到个人在报社的发展空间,心情舒畅地钻研业务,崭露头角。言论、副刊、摄影、版式等是杭报集团的强项,而这些领域首先拥有领军人才的影响力、感召力。如新闻摄影方面,集团鼓励各报刊记者参加各种国际性、全国性的新闻摄影大赛,开阔眼界,紧跟潮流,屡屡捧回奖杯。之前,傅拥军曾获得过中国摄影艺术个人最高成就奖——中国金像奖;集团摄影记者在第四届中国国际新闻摄影比赛(华赛)中,夺得“一金二银一铜”的好成绩,囊括了浙江省所有获奖作品。在这次荷赛摘金夺银之后,捷报再传,在第17届“金镜头”新闻摄影作品评选暨中国国际新闻摄影比赛(华赛)中国作品初评中,集团4名摄影记者又取得一金四银二铜的成绩,获得奖项数量居浙江媒体之首。杭州日报对具有行业领军潜质的新闻摄影记者,放宽日常考核标准,鼓励其多出精品佳作。如杭州日报聘任陈庆港为首席记者后,除每周须编排一个视读版面外,不再将他作为一线记者那样考核工作量。他经常外出异地采访,报社就在时间、经费等方面给予支持,创造必要的条件。集团还鼓励记者依据自己的志愿和兴趣转型,多渠道培养复合型人才。摄影记者王一立志当文字和摄影兼备的“双栖”记者,热线文字记者王浩爱上摄影,勤于钻研新媒体技术,于是杭州日报就批准他俩从原有岗位转岗,安排去当“数字记者”。集团还通过定期轮岗,让采编人员接受多岗位的锻炼,挖掘个人潜力,发挥人才的最大效用。如杭州日报副刊编辑戎国彭换岗后,担任言论编辑,其言论作品很快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打造学习型团队,培养高素质人才。
集团从媒体发展战略出发,制订了全员教育培训计划,组织部分中层干部参加为期一年半的中国人民大学传媒MBA高级研修班函授学习,组织业务骨干参加在香港浸会大学举办的传媒研修班;开设“月月大讲堂”,定期请专家学者为员工讲课;建立新进集团的员工岗前培训制度。此外,集团每年都派出一名采编业务骨干脱产到国外名校进修MPA(公共管理硕士)。2007年,集团适应战略发展的需求,重视领军人才、复合型人才的重点培训,并强化颇具针对性的“数字报业”、“奥运报道”等专项培训。值得关注的是,集团还支持和鼓励员工钻研第二、第三专业,致力培养成为所涉报道领域的行家里手,打造专家型记者。集团对不脱产的学习培训及继续教育给予政策鼓励,明确规定:凡是取得执业资格证书及职称晋升,集团予以报销培训费、报名费。取得执业资格证书的,还一次性予以2000元奖励。目前,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等媒体的不少记者、编辑,获得了心理咨询师、理财规划师等专业资格证书,有的政法线记者还在准备参加司法资格考试。
让优秀人才名利双收 把品牌建设落到实处
像陈庆港、傅拥军等品牌记者,在赢得越来越多的粉丝读者的同时,集团通过在媒体刊发个人介绍专版、举行个人作品研讨会、帮助出版个人专集等多种形式,大力推广和宣传品牌记者,进而推动媒体自身的品牌建设。
为名记名编举行业务研讨会,树立品牌记者。
2007年,陈庆港作品《灰度空间——抑郁症》获中国国际新闻摄影比赛金奖,《秘密森林里最后的母系氏族》在第五届国际民俗摄影比赛中获得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人类贡献奖”大奖等。当年9月,集团为给新闻队伍树立标杆,召开了“陈庆港报道摄影作品研讨会”,邀请人民摄影报、江苏文艺出版社、浙江摄影出版社和中国美院摄影系的专家、媒体负责人,和集团采编人员一起,对其摄影作品的主题、选材、技巧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提出中肯意见,也对其今后的新闻摄影寄予厚望。不少专家认为,新闻媒体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要养得起一批“奇才”,杭州日报能够吸纳并支持陈庆港,正是开明开放的体现。近年来,集团还相继召开了傅拥军、任洲、俞帆等名记者、名编辑的研讨会。这就像助推器一样,促使集团的记者和编辑迅速成长,并拥有更高的社会知名度。
为名记名编作品结集出书,总结推广名记名编成才经验。
集团把为名记者、名编辑作品结集出书,作为既对优秀员工的一种奖励,也是打造品牌版面、品牌记者、品牌活动、品牌媒体的一项实实在在的工作。
集团除了推荐任洲、陈庆港、徐晓杭、姜青青等的新闻作品入选省记协编撰的《当代浙江记者丛书》之外,还自主出版了“都市快报悦读创新书系”,如傅拥军的《镜头朝下》,收录了他的新闻摄影的代表作,着力表现他如何捕捉到生活中的真善美,如何把镜头对准民生民情,如何用照片来传达并保留我们这个社会和时代的特征。女记者严峰多年从事公安报道,因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厚的人性解剖为读者所叫好,数次被央视等名专栏所报道。她的《我在现场》一书,是对历年来一些著名案例的回顾和反思。品牌编辑任洲的《新闻,不悦读无阅读》,是他分管快报本地新闻9年来的经验总结,并将他的学习和思考上升为新闻理念。名记者、名编辑结集出书,从思想和业务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总结和提升,受到了业界的好评。同时,也有利于名记者、名编辑的成长成名,扩大社会影响力,实质上也是扩大了媒体自身的社会影响力。
鼓励创新,加大对精品力作和品牌记者的奖励力度。
为进一步强化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广大采编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和鼓励新闻创新,集团先后两次修订《总编辑嘉奖实施办法》,每年组织开展集团年度新闻奖评选,获新闻大奖的作品给予2万元的奖励,对获得中国新闻奖一、二、三等奖的作品分别给予5万、3万和1万元的奖励。每年记者节前夕,集团开展读者喜爱的最佳记者(编辑)、最佳栏目(版面)的评选,并进行表彰奖励。提高办报水平关键在人才。近年来,杭报集团在培养行业领军人才、推进媒体品牌建设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作为现代传媒集团,不仅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使内容产品受到受众的欢迎,同时要培养更多一流的传媒人才,特别是在某一领域有相当造诣和建树的专门人才,才能树立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媒体品牌。 (作者单位:杭州日报报业集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