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报记者 叶松 □林艳荭
2008年以来,上海市服装销售继续保持增长趋势。据市统计局数据显示:2008年本市销售各类服装1.82亿件,同比增长6.2%,增速有所放缓。根据上海市商业信息中心对全市主要大中型百货店、专业店和购物中心服装品牌销售的调查,2008年上海服装市场继续呈现各种品类之间不断融合、品牌系列化发展的趋势。
“阴盛阳衰”态势进一步加剧
近年来,本市服装品类市场格局基本稳定,女装销售占据着上海服装市场的主体地位。从销售数据来看,女装占据了服装市场份额的44.8%,2008年这一份额较往年水平还略有提高。与之相反,男装市场有所萎缩,销售占比为20.1%,较上一年减少3个百分点;运动装销售占比提升,达到8.9%。羊绒衫所占市场份额进一步提高,达到6.4% ,已明显超过羊毛衫所占份额。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保暖性更强、且更为轻薄的羊绒衫已经得到消费者的普遍认同。并且,随着羊绒衫的逐渐普及,其价格也不再高不可攀。以百货店为主要销售渠道的品牌童装市场基本保持着稳定的市场份额,销售占比达4.1%左右。羽绒服销售则受气候影响较大,销售占比为2.1%,份额较往年略有上升。
近年来,各品类的品牌数量都在进一步扩张,其中,女装品牌数量是各品类中最多的。在所调查的40家百货店中,经营的女装品牌总数高达1211个。与女装相比,其他服装的品牌数相对较少,其中男装品牌有615个,童装品牌有152个,羊绒衫品牌有107个,与往年相比,品牌数量继续保持增长势头。上海服装市场对于各个品牌都有着极大的吸引力,虽然每年都会有为数不少的品牌被市场淘汰,但是也有更多的新品牌不断进入,意欲在这个大市场中分得一杯羹。
在所调查的所有服装品牌中,有近五成的品牌经营两种以上的品类。除了服装大类下的其他分类外,近年来许多品牌开始将产品延伸至与服装相关的其他品类,比如箱包、鞋类、饰品等。据调查结果显示,占总数4%的品牌经营5种以上的品类,其中经营品类最多的品牌可达到13种相关的品类,除了男女装、运动装等以外,还经营童装、箱包、男女鞋、运动鞋、饰品甚至玩具等。这类品牌一般都已在某个品类中站稳脚跟,然后利用其知名度向其他品类发展,以争取更多的市场份额。而同时,更多的产品系列反过来在一定程度上也提升了品牌的知名度。
男装畅销品牌占主导地位
女装不仅在所有服装品类中拥有的品牌数最多,其品牌间的竞争也最为激烈。女装销售额排前20位的畅销品牌市场占有率仅为20.4%,不仅在所有品类中份额最低,而且与去年相比也略有回落。
与之相反的是,男装市场的市场占有率则进一步向畅销品牌(销售前10名的品牌)集中,达到了31.4%。从细分商品来看,如男西裤,仅虎牌、地牌、川弘、一见棒、雅戈尔(10.62,-0.12,-1.12%)等5个品牌的零售量占有率就达到了24.4%;而市场最为稳定的,当属羊毛衫和羊绒衫两个品类,销售额前20位的品牌分别占据了60.32%和79.7%的市场份额;与男女装市场相比,羊毛衫和羊绒衫品类中的品牌都较少,因此更容易获得消费者的认同感,如羊毛衫品类中的凤凰、雪马等品牌几乎年年都在畅销品牌上榜上有名。
与过去大部分畅销品牌着重于广泛布点不同,如今的服装品牌开始根据品牌的目标消费群体采取差异性营销方式。以女装为例,在销售排前10名的品牌中,面向年轻群体、定位时尚潮流、定价相对中档的品牌,主要还是采取广泛布点的销售策略,根据调查数据显示,这些品牌的销售网点都在10家以上;而那些主要面向中年女性、定位中高端的品牌则并不注重销售网点的多少,而选择与品牌定位相适合的网点,着力塑造品牌形象,才是这些品牌最为看中的。男装品牌里,偏休闲品牌的销售网点较多。
专卖店冲击百货店主导地位
如果说去年ZARA、H&M、C&A等国外知名品牌专卖店还只是刚刚开始在上海服装市场试水,那么,随着这些品牌的迅速扩张,作为服装类商品主要销售渠道的百货店已经越来越明显地感受到了来自这类专卖店的冲击。
经营面积大、款式翻新快是这类专卖店的主要优势所在。此外,奥特莱斯等品牌折扣店的成功以及网络、邮购等无店铺销售的发展,对于占据服装销售主导地位的百货业也是不小的冲击。
走进百货店,似乎都会感慨服装价格的不断上涨,但调查数据显示,男女装的价格均较同期有所回落,男装平均价格为407元/件,而女装则为357元/件。各商家为了拉动消费,积极开展促销活动,推出的品牌折扣力度有了明显增加,如年末永安百货、六百百货分别推出满300元减150元、满188元减100元等活动。随着金融危机的影响逐步向消费市场蔓延,各种促销活动也将愈演愈烈,但是效果究竟如何,还要拭目以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