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品牌建设网7月2日网讯】“千年古县”是中国的“驰名商标”,更是走向世界的“城市名片”。如何开发、研究和保护地名文化遗产,也成为一个新课题。近年来,河南等地出台办法,对被认定为“千年古县”的历史地名予以保护。
中原景象
在“千年古县”申报中,河北、山东、河南等地做得比较好。
目前,在全国被认定的60个“千年古县”中,河北占17个,数量最多,其次是山东和河南,分别占8个和7个。
河北地处京畿,历朝历代在燕赵大地留下的古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可胜数。
2004年7月,河北省开展了对古老地名的调查摸底工作,逐项登记造册,共统计千年以上古县87个,千年古村落5900多处,现存古老地名数量位居全国第一。他们以87个千年古县地名文化调查材料为基础,于2007年2月编辑出版了《河北地名文化志·千年古县》,该书共100多万字,全面系统地展示了河北省千年古县文化资源。
山东省是孔孟之乡,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山东千年以上的古县有74个。
早在2004年,山东省就要求各地做好千年以上古县地名文化调查材料的撰写上报工作,并五易其稿编出涵盖74个县、170余万字、包括近千张彩图的《山东千年古县志》。
对历史的尊重
千年古县地名,或以山川地理为名,或以历史故事为名,或以名人为名,各有特色。被认定为“千年古县”后,就意味着其名字不能随意更改。
2010年,河北省政府出台的《河北省地名管理规定》指出:“地名管理应当从地名的历史和现状出发,保持地名的相对稳定,并对历史悠久、具有纪念意义的地名予以保护。”
山东省民政厅也要求各地对74个“千年古县”的名称妥善保护,不得随意更改。
2013年10月15日正式实施的《河南省地名管理办法》规定,对我省多个被认定为千年古县的历史
名将予以保护。
《办法》规定:“对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纪念意义的历史地名实行重点保护。”“县级以上民政部门应当建立历史地名档案和历史地名保护名录,历史地名保护名录中的在用地名不得随意更名。”
2012年,民政部颁发的《地名文化遗产鉴定》行业标准中,除了“千年古县”外,还有“千年古镇”、“千年古村落”、著名山川及近现代重要地名等8类地名文化遗产的鉴定标准。
河南地处中原,过去因为战乱和水患,保留下来的千年古镇屈指可数。目前,河南除了申报“千年古县”外,还没有参与其他方面的申报。
《古县探秘》
2005年,由民政部、中央电视台为“千年古县”联合拍摄的大型文献片—《古县探秘》摄制组率先在河北拍摄。
作为“中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一个配套项目,《古县探秘》计划制作100集,每个“千年古县”一集。以9种语言,在世界38个国家播放。
2007年8月,我国代表团出席第24届联合国地名专家组会议和第9届联合国地名标准化会议时,向联合国地名组织和地名标准化会议报告了中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和大型电视文献片《古县探秘》拍摄工作的进展情况,并提交了编制的《中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总体规划》。
联合国地名专家组主席海伦·凯尔芙特高兴地说:“这对世界地名文化遗产的保护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2008年,图文并茂的《千年古县》丛书付诸出版,成为文献片《古县探秘》的“姊妹篇”。该书选录了36集解说词作为第一辑,以后根据文献片拍摄进度陆续出版。
“在这些千年古县里,到处可见的古代物质文化遗产和现代的创造,时时触手可及;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千百年来始终流传、更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这是中华民族自尊自强、生生不息的活生生的证明。”
呵护与认知
现在,一些“千年古县”借此整合旅游资源,渴望打响“千年古县”品牌。
为推动申报工作,山东章丘规划建设了龙山文化大遗址博物馆、“千年古县”主题公园,出版了《千年古县章丘》单行本、纪念册等。这为今后章丘发展文化旅游,奠定了基础。
河北省涿鹿县自从申报成功“千年古县”后,县委、县政府提出以打造“文化名县”为载体,大力发展以“三祖文化”为主旋律的地名文化,采取命名、冠名等形式,先后完成了黄帝城、合符坛、黄帝泉等以黄帝文化为内容的地名命名,壮大了涿鹿的旅游业。
2006年之前,“文化名城”、“天下之中”是河南省汝南县的两张文化名片。现在,“千年古县”成为汝南县一张最为厚重的名片。
现在,汝南决策者们提出了以南海禅寺为龙头,以天中文化为主线,以梁祝之乡为品牌,以宿鸭湖观光休闲餐饮娱乐为支撑,叫响“千年古县”,努力打造天中文化旅游胜地。
河南省民政厅区划地名处副处长靖铭指出,“千年古县”地名承载着深厚的地域文化信息,各地要以“千年古县”这个文化标贴为抓手,积极挖掘、开发地名文化资源,着力打造地名文化品牌,同时还要加大保护和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各界对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认知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