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品牌建设网11月10日网讯】一家海外商标注册公司称,6300元人民币就可在澳大利亚注册一个商标,在国产奶粉被质量问题带入寒冬之际,部分国内乳企正在想方设法穿着“洋马甲”取暖。
近年来,国产奶粉食品安全问题频发,导致消费者对国产奶粉的信任度逐渐降低,而纷纷倒戈向“洋品牌”阵营,这导致的一个结果是,洋品牌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节节升高。行业内数据显示,目前在部分一二线城市,洋品牌奶粉市场占有率已从前几年的30%,增长到现在超过55%,一些中高端洋品牌奶粉的市场占有率更是占到了70%以上。
在这种情况下,国内不少企业都通过各种途径“傍洋品牌”获得正规渠道,如光明乳业通过收购新西兰乳企,娃哈哈在荷兰OEM生产奶粉,来为国内市场提供“进口奶粉”;而有一些企业,则通过在国外注册,生产市场都在国内,来假扮“洋品牌”,欺骗消费者。据笔者了解,这种“傍洋品牌”的现象,不仅存在于乳业,在服装、家具行业也有存在。比如一些号称是来自意大利的服装,仅仅是在意大利注册,但它的生生产基地以及市场,都在国内,专供国内市场,就自称是意大利品牌,价格昂贵,欺骗了不少消费者。
一直以来,很多跨国公司的洋品牌产品在众多消费者心目中是寄予厚望、信任度高、主观接受度高的“高端产品”,对于这些产品,消费者在客观上愿意接受比国内同类型产品更高的溢价,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消费者认为相比国内品牌,洋品牌有更高的社会责任感、更好的产品质量、更严格的标准。而一些国有品牌 “傍洋品牌”产品,除了通过营销强调自己的“洋血统”外,“定位高端、拟定高价”,在伤害消费者利益的同时,也值得我们关注、思考,更值得警醒。
品质是皮,营销是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笔者认为,“假扮洋品牌”虽是一些商家为牟暴利采用的不道德或违法欺骗手段,同时也暴露出我国监管体系仍存在诸多漏洞。这里面,不仅需要加强宣传,促使企业加强诚信建设,引导消费者建立更加健康合理的消费观,更需要相关部门出台更严格的行业标准以及执行更严厉的监管。同时,除了政府进行有效的监管外,生产洋品牌的企业也要考虑打造属于自己知名品牌的道路,要想走出这个怪圈,不要老想着“傍名牌”,而是时刻提醒自己要“创名牌”,回归更加“原生态”的营销策略,这才是“王道”。 来源:华龙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