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品牌建设网9月28日网讯】在日常生活中,不免会遇到一些磕磕碰碰的麻烦事。当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弱势群体因为主观的法律知识匮乏,加上客观的经济条件影响,他们不知该怎样运用法律武器维权,常常选择了忍气吞声、委屈求全。海安县法律援助中心积极行动,为经济困难公民或特殊案件的当事人撑起了依法维权的“保护伞”。
当好百姓的法律“靠山”
今年以来,海安县积极打造以“爱心法援”为主题的法律援助公益服务品牌,法律援助志愿者走街串巷,流动法律援助工作站进驻基层农村(社区),12348成为群众熟知的维权热线。
前不久,来自安徽等地43名农民工涌进了海安县司法局办公室,送上一面鲜红的锦旗,上书“非常感谢司法局和法律援助中心为我们讨回了公道”。原来,这 43名农民工在海安某工地打工,当初曾与包工头约定:主体工程验收后拿70%工资,平时只发生活费。农民工曹某告诉记者说:“以前我们出去找活干也都是这么规定的,所以我们也就没说什么,先干着再说吧。”可主体工程验收后,包工头却说没钱给大家发工资。情急之下,他们找到了海安县法律援助中心。曹某说,大家本来是抱着试试看的想法走进法律援助中心的,没想到中心工作人员热情地接待了他们,并当场指派了法律援助律师。由于案件涉及人数多达43人,且情绪都比较激动。中心工作人员和办案律师耐心细致地开导他们,还主动进行协调。最终,通过中心和办案律师的反复协商,43名农民工全部拿到了工资,圆满地解决了这起劳资纠纷。虽然已过去了一段时间,曹某等人说起此事仍心存感激:“海安法律援助中心真是我们老百姓的法律靠山。”
“法援惠民”的本色凸显
“坐等接案不如主动贴近”,这是海安司法行政人在长期实践中得出的共识。为适应社会管理创新要求,发挥法律援助能动作用,使更多的弱势群体得到及时、就近、贴心的法律援助服务,海安县司法局首创法律援助“巡援制度”。他们组织律师、法律服务工作者、法律援助志愿者组成巡回法律援助服务队,走进乡镇、工厂及田间地头,现场受理、办理诸如王老汉儿子遭遇交通事故、李大婶打工摔伤等各种涉法问题,让法律援助更加便捷、更加贴近民心。与此同时,他们还不断向基层、向热点领域延伸法律援助触角,建有纵向包括县法律援助中心、乡镇(街道、园区)法律援助工作站、村(社区)法律援助联系点的三级网络;横向包括与总工会、人社局、妇联、残联、共青团、人武部等建立的法律援助专业工作站,在法院、公安、信访等部门设有法律援助联系点,随时受理困难群众的咨询求助,构建全方位的法律援助工作体系,实现了法律援助在空间上的多层次和全覆盖。
“建立起法律援助工作站、联系点,全面推行巡援制度,就是将服务窗口前移、工作力量下沉,在群众最需要的地方、最需要的时候能够得到法律援助,真正体现法律援助的惠民本色。”海安县法律援助中心主任桑江坚定地表示。
“跟踪服务”让群众感受温暖
法律援助的魅力,不仅是为当事人讨回公道,更在于他们设身处地、仔细贴心的“跟踪服务”让人感到了温暖。
去年初,王某受雇于包工头陆某,在海安某居民楼进行内粉刷作业。不料扣件松动,王某从7楼坠落地面。经医院诊治,王某系腰3椎体爆裂性骨折,伴不全瘫、腰2压缩性骨折,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王某受伤后,用工方以王某私拆防护栏为由拒绝赔偿。无奈之下,王某找到了海安县法律援助中心申请法律援助。接案后,中心在第一时间指派富有劳资纠纷处理经验的律师承办此案。经过前后数十次的调查、沟通、协商,王某终于拿到了赔偿金。
结案后,法律援助中心还多次派人去王某家中探望与开导,同时积极与残联协商,为王某办理了评残及后续社会保障等手续。王某现正在康复过程中,也有家人照顾,恢复得挺好的。海安县法律援助中心监测回访制度,通过向当事人发放征求意见表、进行电话回访和暗访等,对法律援助案件进行100%回访,让受助人备感温暖,也切实提高了法律援助满意率,扩大了法律援助的社会效果。
来源:江苏法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