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品牌建设网3月21日网讯】2005年3月,世界快餐大王肯德基在接受相关部门抽检时,被查出部分调料中含有“苏丹红一号”成分,让中国的消费者惊出了一身冷汗。
2010年8月,印度小伙在使用诺基亚经典机1209的时候,手机发生爆炸,小伙当场丧命。1209“爆炸门”引起了国人的恐慌。
2011年9月,牛博网创始人罗永浩在其微博中披露自家西门子冰箱门关不严、反弹,冰箱冷冻室结霜,耗电量增加等问题,西门子“冰箱门”愈演愈烈。
2012年3月,网上被爆知名品牌LEVI'S(李维斯)和JACK&JONES(杰克琼斯)的牛仔裤被检出甲醛超标。“价格昂贵的品牌服饰质量一定好?”引来网友热议。
……
一直以来,洋品牌在中国消费者眼里是备受信赖的。一方面,国人把洋品牌当成高质量、高安全、高放心的化身,一旦与“洋”字挂钩,就成了消费信心的保证;另一方面,在批判国内同类产品质量问题、监管问题的同时,洋品牌一直扮演着正面教材的角色。
Gucci的“虐工门”、沃尔玛“猪头门”、家乐福用三黄鸡冒充柴鸡卖等虚假销售、麦当劳员工随意更改食品保质期、雅培奶粉吃出避孕套……不知何时起,一直在中国备受推崇的洋品牌突然进入“多事之秋”,多个洋品牌纷纷“中枪”。很多人不禁反问:这些年来,洋品牌一味只重销量、重利润,轻研发、轻品质,让似乎很容易“遗忘”,也很容易“原谅”洋品牌的中国消费者变得“苛刻”,不好“糊弄”了,大家的维权意识加强,到头来损害的还不是自家品牌形象?
“3.15”维权余热犹在,今天的001视角,记者带你走进80后的世界,看一看他们眼中的洋品牌,说一说他们和洋品牌的那些事儿。
两颗纽扣引发的“冤案”
主人公:章先生,29岁,技术员
“说起洋品牌,我最近还真纠结了。”章先生,新区某企业技术员,平日里是个工作狂,所以感情一直处于空白状态,眼看即将步入而立之年,家里催得紧,在朋友的“极力怂恿”下,他决定用最传统的方式——相亲结束单身生活。“人靠衣装,男人也是如此。”抱着如此心态,章先生在常州一家大商场买了一件价值1299元的某品牌上衣,当时看着挺适合自己,加上“洋品牌”让人放心,就草草付钱走人,也没怎么仔细检查衣服的质量。
相亲对象是一家医院的护士,甜美的长相,温柔大方的气质瞬间把章先生“石化”了。相亲起初进展得十分顺利,两人相约去附近的公园散步,边走边聊,热火朝天。章先生正打算进一步发展,女方突然发现他胸口的扣子少了两颗,内衣“赤裸裸”地暴露在女孩面前。章先生十分窘迫,立马低头四下找纽扣,气氛瞬间变的尴尬起来。可想而知,此次相亲无疾而终。
“新衣服这么不经穿?洋品牌质量这么差?”章先生闷闷不乐了好几天。事后,他反复检查了衣服,发现缝合纽扣的线头用料很差,几乎碰几下就会断裂,摇摇欲“坠”,而衣服里只有一颗备用纽扣。“如今我对这件衣服毫无兴趣,再也不想穿了。”章先生说,谁也没想到,一天时间千元外套“华丽丽”变成了“废品”。
而女方看来,章先生毫不重视此次相亲,在地摊上随便买了件“山寨货”应付,“这么小气的男人,怎能托付终身?”对此,章先生直呼冤枉。“都怪我如此信任外来品牌,这次的亏吃大了。”章先生表示,“以后买衣服多留一个心眼,无论是不是舶来品,都不能抱有‘崇洋’的心态,避免重蹈覆辙。”
“小洋人”的“挨刀”经历
主人公:小陈,25岁,国企工程师
和小陈相约在一家环境氛围很好的咖啡店见面,他正摆弄着自己的IPHONE手机,对着SONY的电脑。“毋庸置疑,我们的生活充满了洋品牌。”比如说,他喜欢雀巢的咖啡,阿迪的运动鞋,耐克的登山包,去电影院只看“好莱坞大片”,年底发奖金的时候总会买一瓶香奈儿的香水奖励女朋友……在小陈看来,这种洋货遍地的生活“太普遍了”,“周围的同事朋友几乎都如此,我们都叫自己‘小洋人’。”他说。但对于一些为谋利益坑害消费者的“洋鬼子”,一向不排斥洋品牌的小陈表示出了不满,甚至充满鄙视。
去年秋天,小陈在常州某大型超市买了一袋粽子,男孩子比较粗心,回家后没怎么看就放进了锅里。小伙子爱吃糯米,早饭一口气吃了两个粽子,吃了一大半发现粽子上斑斑白点,像是过期发霉了,顿时感觉恶心反胃,剩下的也就没吃。到了单位肚子开始不舒服,一上午往厕所跑了无数趟,还被领导批评工作不认真。说到这件事,小陈至今耿耿于怀,“超市贩卖发霉商品,真是坑爹啊。工作太忙也就没要求超市方进行相关赔偿,但心里总感觉堵得慌,反正我以后再也不会光顾这家超市了。”
“以前洋品牌在国人心中就是至高无上的‘神’级别,现在到底是怎么了,真让人失望。”小陈反问记者。类似这样的“坑人”事件小陈和他的朋友还遇到过不少,要么是新买的电脑摇身变成了组装机,要么是某品牌手机用了不到一个星期,导航键就开始掉漆……用小陈的乐观主义思想说,这叫“人在江湖漂,怎能不挨刀?”关键是刀“挨”了,必须吃一堑长一智,不要让“在哪里摔倒了,下次还在那里摔倒”的悲剧重演。
异乡异客的“洋品牌”情结
主人公:菲菲,23岁,学生
目前,菲菲在美国的一所大学读大四。“第一次来美国的时候,我从国内带来了满满的行李,吃的、用的、穿的,生怕美国的东西太贵。”菲菲如是说,“第一次到美国的人,心理都是这样的,什么都不敢买,就怕一掷千金。”
可是她很快就发现此前的担心完全是多余的,美国的物价,与她此前想象中的情况完全不一样。在美国,除了以人工工资为主要成本的人工服务,如理发、换手表电池等,生活用品的价格普遍比中国国内要低,特别是那些在国人眼里“高高在上”的中高档生活品,如阿玛尼、耐克、阿迪达斯、里维斯等,在美国的售价通常是国内价格的三分之一甚至四分之一。
菲菲的好友在澳洲留学,她也表示,同一品牌的汽车,澳大利亚要比国内市场便宜好多。另外,蜂王浆,鱼肝油,深海鱼油等也比国内便宜,质量有保障。“这才是真正的物美价廉。”菲菲告诉记者,在国外,你根本不用担心品牌的质量问题,花更少的钱买高品质的物品,确实是国外市场吸引中国顾客购买的优势所在。回国过暑假、寒假,想给家里买些东西,叫家人给我列个购物清单,和一帮朋友出去买东西,照单全买。大家购物就像疯了一样,一天之内竟然能把一个专卖店买断货。
对于中国的洋品牌,菲菲也表示出了自己的担忧,“前不久在网上看到,央视消费维权晚会公布了一批‘失信于民’的外来品牌,如此之多的品牌上了‘黑名单’,真叫人揪心。”她说,洋品牌中国制造,却因为经营陷入各式各类“门”事件中,国人确实需要反思。“事实上,有些同类产品‘本土品牌’质量并不比‘洋品牌’差,价格却相对便宜很多。”同时,她也希望广大消费者不要盲目崇拜洋品牌,理性消费才是王道。
本文来源于:中国常州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