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资不抵债的集体小厂到全球白电第一品牌,以地方企业为发端成长为闻名世界的民族名牌,30年不到的时间内,海尔走过了一条十分辉煌的商道。
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张瑞敏
从资不抵债的集体小厂到全球白电第一品牌,以地方企业为发端成长为闻名世界的民族名牌,30年不到的时间内,海尔走过了一条十分辉煌的商道。
创业于1984年的海尔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产物。在改革开放大潮中,海尔引进德国先进技术迈开持续创新发展的步伐。当年只有600人的资不抵债的集体小厂已经发展成为2009年全球员工超过6万人、营收182亿美元的全球化集团公司。
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张瑞敏深刻解读了民族企业现在面临的全新挑战,以及海尔为应对这一时代的变化,在商业模式创新上的积极探索。
四个阶段战略
记者:海尔已经成为人们研究、关注的对象。对海尔的成长,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结论。请您简单回顾下海尔过去26年的光辉历程。
张瑞敏:26年来,海尔的战略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1984年至1991年,为名牌战略阶段。海尔当时的主打产品是冰箱,海尔希望通过冰箱这个载体,不仅仅做冰箱,而是做海尔这个名牌,在这个环节中,海尔紧紧抓住质量与服务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第二个阶段是1992年至1998年,是海尔多元化战略阶段,主要走的是兼并重组的道路,海尔先后以“吃休克鱼”为理论根据,兼并了18家亏损企业,这其中海尔主要投入的是企业文化。在这个阶段中,海尔走的不是“东方不亮西方亮”的路子,而是要求“东方亮了再亮西方”,将一个行业做深做透再去做另一个行业,要体现一个企业规模的竞争力,给用户提供一系列家电完整的解决方案。在这个阶段,海尔先后上马了冷柜、空调、洗衣机、彩电等全系列家电产品,成为本行业的主导企业之一。
从1998年至2005年,海尔进入国际化战略阶段,海尔希望将自己的竞争力、海尔整合资源的能力扩展到全球各地,从企业的国际化转变成为一个国际化的企业。
从2006年至今,海尔迈入了全球化品牌战略阶段,海尔提出并推进战略转型,从传统经济下的模式转型到人单合一双赢模式,从制造业转型到服务业。海尔凭借人单合一、速决速胜的海尔精神,引进了全球化的思想、全球化的技术与全球化的人才,构建了卓越的运营模式,提高了企业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