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名:
密 码:
找回密码
文章投稿
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
新闻
|
财经
|
人物
|
创意
|
传播
|
知识产权
|
国际品牌
|
中华老字号
|
品牌人才
|
专家
|
管理
|
营销
|
公关
|
培训
|
专题
|
在线学习
|
品牌商盟
|
品牌与建设
|
品牌数据库
|
产品与服务:
项目对接
会员服务
专利商机
品牌加盟
专家讲座
营销品牌论坛峰会报名
合作洽谈
您的位置:中国品牌建设网 > 品牌传播> 文章正文
拥有品牌,是否就能拥有明天
中国品牌建设网:www.brandjs.com 文章来源:文汇网 更新时间:2010-8-24
7月19日,大批吉利汽车正等待装船出口海外。
吉利收购沃尔沃获中国商务部批准。图为3月27日在瑞典哥德堡拍摄的沃尔沃公司总部。
8月2日,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前左)和福特首席财务官刘易斯·布思(前右)在英国伦敦出席交割仪式。
本报记者 张晓鸣
题记
胜利者没能收获鲜花,反而泥足深陷。
全球汽车领域的并购案例有不少遭遇了“赢家诅咒”:戴姆勒与克莱斯勒,通用对萨博和悍马的整合,捷豹和路虎之于塔塔……吉利收购沃尔沃会是一个例外吗?
8月2日,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正式完成对福特汽车公司旗下沃尔沃轿车公司的全部股权收购。8月13日,吉利控股集团与瑞典政府投资促进署在京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瑞典政府表示将协助吉利与瑞典汽车行业展开深入合作。而近日吉利又宣布,将在上海嘉定建设沃尔沃中国总部、研发中心、销售采购中心和整车生产基地。
吉利董事长李书福曾把总部位于瑞典哥德堡的沃尔沃比喻为动物园里的一只“老虎”,它需要被放出笼外,追逐新的机遇。“我们现在就是要解放这只‘老虎’。”现在,李书福必须立刻开始思考另一个比融资更为棘手的问题——如何骑“虎”,才能让这辆连福特都驾驭不了的豪华汽车重现光彩。
沃尔沃还叫沃尔沃
中国人有个习惯,总忍不住把两个企业的联合重组比喻成美好姻缘。海上名嘴周立波调侃,“就似乎一个少年娶了个洋贵妇,这不仅仅是一段异国恋情,还是段姐弟恋,后来一查呢,发现沃尔沃已80多岁,那这不叫姐弟恋,难道这叫黄昏恋吗?”央视主持水均益也说:“穷小子把洋媳妇娶回家,而且结婚证也已领了,婚礼也已经风风光光举办完了。”
究竟怎么形容吉利与沃尔沃的关系?如果从财务角度看,吉利购买了沃尔沃汽车100%的股份,9大产品系列、3大生产平台、2000多家全球经销网络,任命了自己的董事会和高管团队,更应该说是一种父与子的关系。
不过,在李书福看来,福特收购沃尔沃,是把沃尔沃当“儿子”,所以没搞好,这次吉利是把沃尔沃当“兄弟”。
对沃尔沃易主一事,双方态度迥异。在吉利网站首页上,挂满此次收购成功新闻;而在沃尔沃轿车网站上,你却惊讶于找不到一条和吉利相关的新闻,似乎压根就没发生过东家易主这件事。
对此,业内人士的评价是,李书福将保持吉利和沃尔沃这两个汽车品牌运营的相对独立性,也就是说绝对不会有“吉利-沃尔沃”这样的品牌。毕竟,这两个品牌的距离过于遥远。
稳赚不赔的资本运作
盖世汽车网总裁陈文凯指出,吉利更像一个财务投资者,收购更像一次资本运作,而且是几乎稳赚不赔的买卖。
吉利的收购没有动用很多自有资金,如有需要,甚至还可以融到更多的资金。记者查阅相关资料发现,由于受到欧元贬值影响及根据收购协议约定调整等原因,吉利收购沃尔沃最终价格已缩水至15亿美元。其中,13亿美元为现金支付,另有2亿美元以票据的形式支付。13亿美元现金中有12亿美元来自上海吉利兆圆国际投资有限公司,1亿美元来自银行借款。而吉利兆圆的12亿美元约合81亿元人民币,成都、大庆、上海的有关公司和吉利分别出资30亿、30亿、10亿和11亿元。也就是说吉利自己可能只出了11亿元,且这笔自有资金也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于其上市公司吉利汽车在香港的融资。
陈文凯特别指出,去年吉利向高盛融资3.3亿美元,也是一个重要信号。在投行、财团以及地方政府支持下,吉利汽车正不断将内地汽车资产打包进上市公司的资产,自我造血,不断通过投资产生收益。对于未来沃尔沃会否放入上市公司中,李书福表示,将视适当时机、适当价格来进行操作。可以想见,当沃尔沃运营进入良性状态后,上市公司收购沃尔沃资产,将让李书福对沃尔沃的投资得到最大回报。而这还没有计算通过收购沃尔沃,吉利自身品牌形象和价值得到的提升。
据此,陈文凯大胆假设,一旦吉利让沃尔沃走出亏损境地,走向盈利,李书福也有可能选择出售沃尔沃。
中国市场是最大优势
当然,不管是不是准备出售,李书福首先要做的是提高销量,降低成本,让沃尔沃实现盈利。沃尔沃最大的短板就是规模小,没有一款车年销量能达到6万辆。
“很多人思维惯性是‘既然福特也没有搞好沃尔沃,吉利有能力搞好吗?’其实这个问题可以这样回答:福特没有搞好沃尔沃并不能证明吉利没有可能搞好。”汽车专家贾新光认为,中国汽车工业并非有了沃尔沃才能发展,但沃尔沃的复兴却离不开中国市场。
陈文凯第一个建议是吉利收购沃尔沃后,要努力使沃尔沃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大幅上升。特别是此次收购得到官方认可,“要利用这个机会推动政府采购,并且在政府采购启动之后,以此为契机推动民间销售。”如果吉利能让沃尔沃未来3年内在中国的豪华车市场上占据20%份额,沃尔沃在中国销量就可能达到10万辆,这样可以使沃尔沃全球销量达40-50万辆,从而在销量和销售收入上达到盈亏平衡。
第二个建议是,中国可以给沃尔沃带来成本要素上的优势。据说,吉利将为沃尔沃在中国建立一家年产能力达到30万辆的工厂,该工厂所生产的沃尔沃车型2/3在国内销售,1/3销往其他亚太国家。沃尔沃国产化后,价格下调是情理之中的事,价格优势将会非常明显。相比在本土建厂,陈文凯认为,李书福的当务之急是利用各种资源,尽快在公务车市场杀出一条血路来。毕竟工厂的建设投产需要很长一个周期,而国内汽车销售有转冷趋势。一旦不能在最近两三年内提高沃尔沃销量,李书福将面临巨大压力。
谨防瑞典“后院起火”
眼下瑞典有媒体担心,以安全、质量为核心的沃尔沃品牌精髓在汽车大规模生产的中国将被慢慢挖空。瑞典人还担心新东家接收后影响员工饭碗。沃尔沃工会负责人瑟伦·卡尔松曾宣称“将不惜任何努力阻止吉利将就业岗位转移到中国。”这种来自工会的对抗一度令吉利收购沃尔沃搁浅。
李书福作出收购沃尔沃后“三不变”承诺——生产地点、经销商网络、产品质量品质不变。吉利集团副总裁沈晖说,吉利这么做是希望保持沃尔沃的相对独立性,会采取类似大众与奥迪的运作模式,而在未来几年内,吉利都不会将沃尔沃主要生产基地和研发部门转移至中国。但问题在于,作为高福利国家的代表,北欧比起美国有过之而无不及。而要重建沃尔沃财务健康,必须采取强力有效方法,包括沃尔沃的生产地应该转移到成本更低的地方。未来这两者之间会不会产生冲突,甚至两种文化的冲突呢?这些应该早就在李书福的考虑之中。
对于吉利和沃尔沃的未来,有专家提出,没人敢保证能百分之百成功,“但中国目前的情况还是有试错空间的,即便失败了也会得到一些经验教训。”
谁将把沃尔沃开上快车道
既不是简单的“沃人治沃”,也非全盘“吉利”化。当吉利宣布成功完成对沃尔沃收购时,一个全新的沃尔沃董事会成立了。吉利从来没有运营豪华车的经验,沃尔沃能否复苏,将取决于李书福为此组建的团队是否称职。这支国际纵队能担此重任吗?
挖角“大众”高管
签约仪式上,李书福当场宣布,上个月刚从大众汽车北美CEO位置上离职的雅克布,自8月16日起正式就任沃尔沃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同时,沃尔沃“中西合璧”的董事会成员集体亮相,有董事长李书福、副董事长奥尔森、沈晖、塞缪尔森、德梅尔、施罗德和霍建华,除此之外,董事会还包括沃尔沃工会指定的其他三名代表。
显然,这个董事会最大亮点在于雅克布的加盟。对于吉利的挖角,大众头疼不已。雅克布履历很不简单,1985年进入大众汽车工作,除2001-2004年进入三菱工作以外,其余时间都投入到大众集团。分析师评价是,对于大众汽车而言,雅克布的离开无疑是个坏消息。他的离开还有可能导致大众汽车美国业务内部出现矛盾。
在沃尔沃董事会中另外一个重量级人物是将近古稀之年的奥尔森,他将担任沃尔沃副董事长。奥尔森从1966年起在沃尔沃工作了40年,其后担任福特的全球营销高级副总裁职务。他将在未来沃尔沃发展中发挥承前启后的作用。
期待团队成型
事实上,吉利为沃尔沃项目组建的堪称豪华团队。除挖角大众高管外,原福特汽车总公司全球传播经理和福特中国副总裁许国桢来到吉利,负责沃尔沃全球传播和品牌宣传工作。
此前,李书福已经努力招揽一批有国际化背景的人才,他们都有过在知名公司工作的经历,如福特汽车、北京奔驰、菲亚特集团、英国BP集团等。沃尔沃项目团队成员之一的张芃,加入吉利前是英国BP集团的财务与内控高级顾问,专门负责亚太区财务内控业务及关键项目实施。张芃还向李书福推荐了他在BP集团的同事袁小林。袁当时任职于BP总部政府公关、企业并购部门。
对此,人力资源咨询公司KellyService大中华区市场总监刘罡向记者表示,从国际企业中拼凑起来的这群人能不能形成真正的国际团队,现在下结论还为时尚早。毕竟对于吉利来说,没有真正运作国际大企业的经验,如何把一群国际人士拧成一股绳,采用什么模式去管理新公司,目前还都是未知数。
民企“人才战略”
随着近几年国内汽车产业迅猛发展以及民营企业自身实力的不断壮大,各具专长的高管人才逐渐将眼光转向国内,包括一度备受冷落的民营企业。
盖世汽车网最近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高达40%(有738位)的业内人士认为,此次这股人才“逆流”之风很有可能将演变成一种趋势,一部分原在外企或国企身居要职的高管人才将开始青睐发展势头日趋猛烈的民营车企。
近两年来,民营车企实现对外出口的同时,开始纷纷在海外设厂谋求扩张。这一过程,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尤其是具备海外市场经验的人才加盟。同时,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欧美等主流市场的车企生存困境明显,民营车企借机实现海外并购,对“国际型”人才的需求更是大增。
国内某咨询机构一位负责人在接受调查采访时表示,对于已经上市或准备上市,尤其是像吉利、比亚迪这样具备极大扩张野心的民企而言,人才战略是车企做大做强必走的一步棋,且这些企业的用人观念目前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就是不惜一切代价引进高端人才”。
福特为何要“撤出”沃尔沃
1999年,福特以500亿瑞典克朗(约合65亿美元价格)从沃尔沃集团手中购买了轿车业务,而眼下则是15亿美元卖给吉利。针对这笔看似亏本的买卖,媒体反复追问福特总裁艾伦·穆拉利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卖掉沃尔沃?“沃尔沃是福特非常珍贵的一笔财富,有着很好的品牌形象和十分优秀的产品,但福特汽车要集中所有力量,这是卖掉沃尔沃唯一的原因。”穆拉利的答案其实早就注定了。这位从波音公司空降至福特汽车的门外汉,上任不久,就“铁血”出售了旗下众多知名品牌。沃尔沃,不过是其决心的延续。
福特:抛掉包袱,挺起腰板
沃尔沃的出售,宣告了自上世纪80年代起,福特通过收购阿斯顿·马丁、捷豹、沃尔沃与路虎所整合的高端车品牌阵营,最终与福特剥离。
近几年,福特在沃尔沃品牌上投入不少,但沃尔沃销量仍逐年下降,并一直处于亏损状态,这对福特来说无疑是沉重包袱。另外,由于品牌过多,战线过长,各品牌之间的个性化因素已不再明显,福特在竞争中渐处下风。
历史很快证明了穆拉利的先见之明。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在这场危机中,通用和克莱斯勒都因资金链断裂而不得不宣告破产,并且接受美国政府条件苛刻的救助。而此时的福特,凭借着出售非核心品牌拿到的大笔现金,却能面向美国政府挺起腰板,轻装上阵。
沃尔沃:不图虚名,扬长避短
对于沃尔沃轿车的第一任东家——沃尔沃集团来说,同样无意回购轿车业务。在他们看来,沃尔沃轿车的新产品研发和市场情况不容乐观。
在沃尔沃集团,轿车是起家的根本,甚至为集团赢得“瑞典工业界王冠上宝石”美誉,被视为瑞典工业的象征。这也是1999年出售时阻力很大的主要原因。然而,集团决策者们头脑清醒,并没有被以往声誉所迷惑。沃尔沃轿车是世界上最小的独立轿车生产商,开发新车型力不从心,在世界市场的竞争中心有余而力不足。不如“壮士断腕”,集中发展有绝对市场优势和竞争力的产品。
实践证明,将轿车业务剥离使沃尔沃集团得以有效地整合集团资源,专注于商用运输领域的发展。沃尔沃集团在过去几年中完成了多项重要的收购业务,包括收购雷诺卡车和迈克卡车,日产柴卡车。目前,沃尔沃集团是世界第二大重型卡车和大型客车制造商,第三大建筑设备的制造商。
吉利:品牌战略,事在必行
那么,吉利为什么要收购沃尔沃?
用李书福自己的话说,中国汽车的品牌跟20年前的服装、鞋帽品牌等差不多。现在质量做好了,但你这个品牌人家还是不认同。就像一夜之间可以变为富翁但成不了贵族,公众对品牌的认可也是这个道理。问题怎么解决?要么通过二三十年一点点积累,要么购买一个在国际上受人尊敬的成熟企业和品牌。
事实上,不要说同合资品牌对抗,目前在奇瑞、比亚迪和吉利三大国内自主品牌汽车企业的竞争中,吉利也已落入下风。去年,奇瑞销量50万辆,比亚迪45万辆,而吉利只有33万辆。严峻现实逼迫李书福打破常规,通过收购沃尔沃来突破瓶颈。
7月19日,大批吉利汽车正等待装船出口海外。
吉利收购沃尔沃获中国商务部批准。图为3月27日在瑞典哥德堡拍摄的沃尔沃公司总部。
8月2日,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前左)和福特首席财务官刘易斯·布思(前右)在英国伦敦出席交割仪式。
本报记者 张晓鸣
题记
胜利者没能收获鲜花,反而泥足深陷。
全球汽车领域的并购案例有不少遭遇了“赢家诅咒”:戴姆勒与克莱斯勒,通用对萨博和悍马的整合,捷豹和路虎之于塔塔……吉利收购沃尔沃会是一个例外吗?
8月2日,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正式完成对福特汽车公司旗下沃尔沃轿车公司的全部股权收购。8月13日,吉利控股集团与瑞典政府投资促进署在京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瑞典政府表示将协助吉利与瑞典汽车行业展开深入合作。而近日吉利又宣布,将在上海嘉定建设沃尔沃中国总部、研发中心、销售采购中心和整车生产基地。
吉利董事长李书福曾把总部位于瑞典哥德堡的沃尔沃比喻为动物园里的一只“老虎”,它需要被放出笼外,追逐新的机遇。“我们现在就是要解放这只‘老虎’。”现在,李书福必须立刻开始思考另一个比融资更为棘手的问题——如何骑“虎”,才能让这辆连福特都驾驭不了的豪华汽车重现光彩。
沃尔沃还叫沃尔沃
中国人有个习惯,总忍不住把两个企业的联合重组比喻成美好姻缘。海上名嘴周立波调侃,“就似乎一个少年娶了个洋贵妇,这不仅仅是一段异国恋情,还是段姐弟恋,后来一查呢,发现沃尔沃已80多岁,那这不叫姐弟恋,难道这叫黄昏恋吗?”央视主持水均益也说:“穷小子把洋媳妇娶回家,而且结婚证也已领了,婚礼也已经风风光光举办完了。”
究竟怎么形容吉利与沃尔沃的关系?如果从财务角度看,吉利购买了沃尔沃汽车100%的股份,9大产品系列、3大生产平台、2000多家全球经销网络,任命了自己的董事会和高管团队,更应该说是一种父与子的关系。
不过,在李书福看来,福特收购沃尔沃,是把沃尔沃当“儿子”,所以没搞好,这次吉利是把沃尔沃当“兄弟”。
对沃尔沃易主一事,双方态度迥异。在吉利网站首页上,挂满此次收购成功新闻;而在沃尔沃轿车网站上,你却惊讶于找不到一条和吉利相关的新闻,似乎压根就没发生过东家易主这件事。
对此,业内人士的评价是,李书福将保持吉利和沃尔沃这两个汽车品牌运营的相对独立性,也就是说绝对不会有“吉利-沃尔沃”这样的品牌。毕竟,这两个品牌的距离过于遥远。
稳赚不赔的资本运作
盖世汽车网总裁陈文凯指出,吉利更像一个财务投资者,收购更像一次资本运作,而且是几乎稳赚不赔的买卖。
吉利的收购没有动用很多自有资金,如有需要,甚至还可以融到更多的资金。记者查阅相关资料发现,由于受到欧元贬值影响及根据收购协议约定调整等原因,吉利收购沃尔沃最终价格已缩水至15亿美元。其中,13亿美元为现金支付,另有2亿美元以票据的形式支付。13亿美元现金中有12亿美元来自上海吉利兆圆国际投资有限公司,1亿美元来自银行借款。而吉利兆圆的12亿美元约合81亿元人民币,成都、大庆、上海的有关公司和吉利分别出资30亿、30亿、10亿和11亿元。也就是说吉利自己可能只出了11亿元,且这笔自有资金也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于其上市公司吉利汽车在香港的融资。
陈文凯特别指出,去年吉利向高盛融资3.3亿美元,也是一个重要信号。在投行、财团以及地方政府支持下,吉利汽车正不断将内地汽车资产打包进上市公司的资产,自我造血,不断通过投资产生收益。对于未来沃尔沃会否放入上市公司中,李书福表示,将视适当时机、适当价格来进行操作。可以想见,当沃尔沃运营进入良性状态后,上市公司收购沃尔沃资产,将让李书福对沃尔沃的投资得到最大回报。而这还没有计算通过收购沃尔沃,吉利自身品牌形象和价值得到的提升。
据此,陈文凯大胆假设,一旦吉利让沃尔沃走出亏损境地,走向盈利,李书福也有可能选择出售沃尔沃。
中国市场是最大优势
当然,不管是不是准备出售,李书福首先要做的是提高销量,降低成本,让沃尔沃实现盈利。沃尔沃最大的短板就是规模小,没有一款车年销量能达到6万辆。
“很多人思维惯性是‘既然福特也没有搞好沃尔沃,吉利有能力搞好吗?’其实这个问题可以这样回答:福特没有搞好沃尔沃并不能证明吉利没有可能搞好。”汽车专家贾新光认为,中国汽车工业并非有了沃尔沃才能发展,但沃尔沃的复兴却离不开中国市场。
陈文凯第一个建议是吉利收购沃尔沃后,要努力使沃尔沃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大幅上升。特别是此次收购得到官方认可,“要利用这个机会推动政府采购,并且在政府采购启动之后,以此为契机推动民间销售。”如果吉利能让沃尔沃未来3年内在中国的豪华车市场上占据20%份额,沃尔沃在中国销量就可能达到10万辆,这样可以使沃尔沃全球销量达40-50万辆,从而在销量和销售收入上达到盈亏平衡。
第二个建议是,中国可以给沃尔沃带来成本要素上的优势。据说,吉利将为沃尔沃在中国建立一家年产能力达到30万辆的工厂,该工厂所生产的沃尔沃车型2/3在国内销售,1/3销往其他亚太国家。沃尔沃国产化后,价格下调是情理之中的事,价格优势将会非常明显。相比在本土建厂,陈文凯认为,李书福的当务之急是利用各种资源,尽快在公务车市场杀出一条血路来。毕竟工厂的建设投产需要很长一个周期,而国内汽车销售有转冷趋势。一旦不能在最近两三年内提高沃尔沃销量,李书福将面临巨大压力。
谨防瑞典“后院起火”
眼下瑞典有媒体担心,以安全、质量为核心的沃尔沃品牌精髓在汽车大规模生产的中国将被慢慢挖空。瑞典人还担心新东家接收后影响员工饭碗。沃尔沃工会负责人瑟伦·卡尔松曾宣称“将不惜任何努力阻止吉利将就业岗位转移到中国。”这种来自工会的对抗一度令吉利收购沃尔沃搁浅。
李书福作出收购沃尔沃后“三不变”承诺——生产地点、经销商网络、产品质量品质不变。吉利集团副总裁沈晖说,吉利这么做是希望保持沃尔沃的相对独立性,会采取类似大众与奥迪的运作模式,而在未来几年内,吉利都不会将沃尔沃主要生产基地和研发部门转移至中国。但问题在于,作为高福利国家的代表,北欧比起美国有过之而无不及。而要重建沃尔沃财务健康,必须采取强力有效方法,包括沃尔沃的生产地应该转移到成本更低的地方。未来这两者之间会不会产生冲突,甚至两种文化的冲突呢?这些应该早就在李书福的考虑之中。
对于吉利和沃尔沃的未来,有专家提出,没人敢保证能百分之百成功,“但中国目前的情况还是有试错空间的,即便失败了也会得到一些经验教训。”
谁将把沃尔沃开上快车道
既不是简单的“沃人治沃”,也非全盘“吉利”化。当吉利宣布成功完成对沃尔沃收购时,一个全新的沃尔沃董事会成立了。吉利从来没有运营豪华车的经验,沃尔沃能否复苏,将取决于李书福为此组建的团队是否称职。这支国际纵队能担此重任吗?
挖角“大众”高管
签约仪式上,李书福当场宣布,上个月刚从大众汽车北美CEO位置上离职的雅克布,自8月16日起正式就任沃尔沃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同时,沃尔沃“中西合璧”的董事会成员集体亮相,有董事长李书福、副董事长奥尔森、沈晖、塞缪尔森、德梅尔、施罗德和霍建华,除此之外,董事会还包括沃尔沃工会指定的其他三名代表。
显然,这个董事会最大亮点在于雅克布的加盟。对于吉利的挖角,大众头疼不已。雅克布履历很不简单,1985年进入大众汽车工作,除2001-2004年进入三菱工作以外,其余时间都投入到大众集团。分析师评价是,对于大众汽车而言,雅克布的离开无疑是个坏消息。他的离开还有可能导致大众汽车美国业务内部出现矛盾。
在沃尔沃董事会中另外一个重量级人物是将近古稀之年的奥尔森,他将担任沃尔沃副董事长。奥尔森从1966年起在沃尔沃工作了40年,其后担任福特的全球营销高级副总裁职务。他将在未来沃尔沃发展中发挥承前启后的作用。
期待团队成型
事实上,吉利为沃尔沃项目组建的堪称豪华团队。除挖角大众高管外,原福特汽车总公司全球传播经理和福特中国副总裁许国桢来到吉利,负责沃尔沃全球传播和品牌宣传工作。
此前,李书福已经努力招揽一批有国际化背景的人才,他们都有过在知名公司工作的经历,如福特汽车、北京奔驰、菲亚特集团、英国BP集团等。沃尔沃项目团队成员之一的张芃,加入吉利前是英国BP集团的财务与内控高级顾问,专门负责亚太区财务内控业务及关键项目实施。张芃还向李书福推荐了他在BP集团的同事袁小林。袁当时任职于BP总部政府公关、企业并购部门。
对此,人力资源咨询公司KellyService大中华区市场总监刘罡向记者表示,从国际企业中拼凑起来的这群人能不能形成真正的国际团队,现在下结论还为时尚早。毕竟对于吉利来说,没有真正运作国际大企业的经验,如何把一群国际人士拧成一股绳,采用什么模式去管理新公司,目前还都是未知数。
民企“人才战略”
随着近几年国内汽车产业迅猛发展以及民营企业自身实力的不断壮大,各具专长的高管人才逐渐将眼光转向国内,包括一度备受冷落的民营企业。
盖世汽车网最近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高达40%(有738位)的业内人士认为,此次这股人才“逆流”之风很有可能将演变成一种趋势,一部分原在外企或国企身居要职的高管人才将开始青睐发展势头日趋猛烈的民营车企。
近两年来,民营车企实现对外出口的同时,开始纷纷在海外设厂谋求扩张。这一过程,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尤其是具备海外市场经验的人才加盟。同时,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欧美等主流市场的车企生存困境明显,民营车企借机实现海外并购,对“国际型”人才的需求更是大增。
国内某咨询机构一位负责人在接受调查采访时表示,对于已经上市或准备上市,尤其是像吉利、比亚迪这样具备极大扩张野心的民企而言,人才战略是车企做大做强必走的一步棋,且这些企业的用人观念目前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就是不惜一切代价引进高端人才”。
福特为何要“撤出”沃尔沃
1999年,福特以500亿瑞典克朗(约合65亿美元价格)从沃尔沃集团手中购买了轿车业务,而眼下则是15亿美元卖给吉利。针对这笔看似亏本的买卖,媒体反复追问福特总裁艾伦·穆拉利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卖掉沃尔沃?“沃尔沃是福特非常珍贵的一笔财富,有着很好的品牌形象和十分优秀的产品,但福特汽车要集中所有力量,这是卖掉沃尔沃唯一的原因。”穆拉利的答案其实早就注定了。这位从波音公司空降至福特汽车的门外汉,上任不久,就“铁血”出售了旗下众多知名品牌。沃尔沃,不过是其决心的延续。
福特:抛掉包袱,挺起腰板
沃尔沃的出售,宣告了自上世纪80年代起,福特通过收购阿斯顿·马丁、捷豹、沃尔沃与路虎所整合的高端车品牌阵营,最终与福特剥离。
近几年,福特在沃尔沃品牌上投入不少,但沃尔沃销量仍逐年下降,并一直处于亏损状态,这对福特来说无疑是沉重包袱。另外,由于品牌过多,战线过长,各品牌之间的个性化因素已不再明显,福特在竞争中渐处下风。
历史很快证明了穆拉利的先见之明。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在这场危机中,通用和克莱斯勒都因资金链断裂而不得不宣告破产,并且接受美国政府条件苛刻的救助。而此时的福特,凭借着出售非核心品牌拿到的大笔现金,却能面向美国政府挺起腰板,轻装上阵。
沃尔沃:不图虚名,扬长避短
对于沃尔沃轿车的第一任东家——沃尔沃集团来说,同样无意回购轿车业务。在他们看来,沃尔沃轿车的新产品研发和市场情况不容乐观。
在沃尔沃集团,轿车是起家的根本,甚至为集团赢得“瑞典工业界王冠上宝石”美誉,被视为瑞典工业的象征。这也是1999年出售时阻力很大的主要原因。然而,集团决策者们头脑清醒,并没有被以往声誉所迷惑。沃尔沃轿车是世界上最小的独立轿车生产商,开发新车型力不从心,在世界市场的竞争中心有余而力不足。不如“壮士断腕”,集中发展有绝对市场优势和竞争力的产品。
实践证明,将轿车业务剥离使沃尔沃集团得以有效地整合集团资源,专注于商用运输领域的发展。沃尔沃集团在过去几年中完成了多项重要的收购业务,包括收购雷诺卡车和迈克卡车,日产柴卡车。目前,沃尔沃集团是世界第二大重型卡车和大型客车制造商,第三大建筑设备的制造商。
吉利:品牌战略,事在必行
那么,吉利为什么要收购沃尔沃?
用李书福自己的话说,中国汽车的品牌跟20年前的服装、鞋帽品牌等差不多。现在质量做好了,但你这个品牌人家还是不认同。就像一夜之间可以变为富翁但成不了贵族,公众对品牌的认可也是这个道理。问题怎么解决?要么通过二三十年一点点积累,要么购买一个在国际上受人尊敬的成熟企业和品牌。
事实上,不要说同合资品牌对抗,目前在奇瑞、比亚迪和吉利三大国内自主品牌汽车企业的竞争中,吉利也已落入下风。去年,奇瑞销量50万辆,比亚迪45万辆,而吉利只有33万辆。严峻现实逼迫李书福打破常规,通过收购沃尔沃来突破瓶颈。
1
顶一下
【
打印此文
】【
关闭窗口
】
姓名:
评论:
还没有任何评论
热点图片
隆尧县强化品牌建
河南拟建百所品牌
波司登日均关19
生态农业创意市集
香奈代理权拆分?
传统品牌的微商新
三星LG高调推智
李宁从冠军台到无
品牌新闻
·
安吉尔加强品牌信用建设
·
中国移动品牌价值连续两年跃升 展硬核实力
·
48.26亿元!“赤壁青砖茶” 的公用品牌价值
·
南明区质量品牌建设促进会成立
·
安化黑茶品牌建设再获肯定
·
五粮液深度参与“中国品牌日”系列活动 为中
·
中信银行荣膺2024年中国品牌价值第30强
·
“2023年度中央企业品牌建设对标”榜单发布
·
“咸阳茯茶”进入中国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TOP5
财经新闻
·
汇美瞄准价值型电商布局品牌生态圈
·
苹果或独大 国产品牌逆袭
·
恒舞丝绸荣获“中国最具影响力民族品牌”
·
格力空调 让人们能够放心选择的品牌空调
·
建辉磁砖 中国建陶领军品牌
·
烟台农业品牌暨电子商务工作推进会召开
·
杨柳君:移动互联,品牌即情感
·
风靡中国的三大朗姆酒品牌
·
陈冠希遭合作代言品牌商炮轰
焦点新闻
·
车企全球化发展首先要塑造品牌力
·
手机套品牌有哪些?奥普兰品牌受青睐
·
家纺品牌如何跳出传统苑囿
·
东风小康树微车强势品牌
·
东风乘用车发布三大子品牌
·
长城宣布哈弗品牌独立
·
从跟随到引领 江淮星锐战略出击
·
品牌万能捧上天
·
王老吉与真功夫“联姻”
图片新闻
茅台一款新品上市
“葡瑟”品牌发布
汇源果汁“绿色
保障龙大品牌价值
最新新闻
·
中国企业家在联合国分享中国品牌故事
·
大麦植发品牌战略升级发布会召开
·
“传承弘扬黄河文化 打造北疆文化品牌”主题
·
鄂尔多斯检察机关党建与业务融合案例、文化品
·
世纪樱花成立19周年庆典盛大举办 传播方式与
·
打响品牌“价值战”如鱼得水品牌高端化战略持
·
好品山东第一批入围品牌2024年2月传播影响力
·
创新国际传播体系建设,这四点很重要
·
UCC国际洗衣品牌新战略为青年创业者赋能
社会新闻
·
6岁女孩小区内险被拐 机智走向保安免去一劫
·
河南洛阳5名村民盗挖古墓 3人墓室内窒息身亡
·
女子好心让朋友住宿险遭强奸 嫌犯获刑2年4个
·
12岁女孩被表姐拐卖13年 5次介绍给不同男子
·
参加葬礼收到喜丧寿碗:不收难堪收了难受
·
武汉42岁大叔考回母校再当大一新生
·
台男子迷奸CCTV男模大赛亚军致其死亡 被判18
·
女孩答应与“剩男”结婚骗走6万元彩礼
·
百岁老人千里独行探视被拘孙子遭拒
经营性网站
备案信息
京ICP备13012932号
地 址:北京市丰台区西四环南路总后勤部63号院 邮编:100071
联系电话:86-10-17316075069 13911296748
Email:goodzt08@hotmail.com
copyright © 2008-2025 BrandJS.com Inc 版权所有 中国品牌建设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