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优势不断凸显,发展平台不断完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比较优势不断凸显,人文环境不断优化……作为资源型城市这些阶段发展特征、资源特质、综合要素正在成为淮南扩大对外开放、承接产业转移的竞争优势。
资本规模、人才资源无可比拟,技术装备、信息渠道得天独厚,市场占有率、品牌影响力独领风骚……作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和骨干力量的中央企业地方扩张战略正在制造一个又一个发展机遇。
7月20日至22日,市委书记杨振超,副市长董众兵、谌伟,市政协副主席吴健率团在京开展了与央企合作发展推介活动。
共赢,需要至诚之心
环境是生产力、更是竞争力。“我们将举全市之力营造亲商环境,打造助商平台,以最优厚的条件、最优惠的政策,吸引央企来淮投资”。7月20日下午,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的安徽省与中央企业调整结构合作发展座谈会上,市委书记杨振超作为全省17个市的4名代表之一饱含真情地作大会发言。
七月北京,繁花似锦。借助安徽省与中央企业调整结构合作发展座谈会平台,以市委书记杨振超为团长的淮南市代表团在短短3天时间内,积极与央企对接,先后参加安徽省与央企调整结构合作发展座谈会;举行淮南市与央企合作发展推介会;考察中央企业和在京重点企业,走访国家科研院所;举办淮南市与央企合作发展招待酒会。在京期间,淮南市代表团与央企广泛接触,会见、考察、推介、对接、联姻。在与央企座谈中,中国化学工程集团(股份)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金克宁感慨地说道:“淮南的资源、产业、政策优势和市委市政府与央企对接的诚心,是国内最具备央企项目落地实施的首选城市之一”。
携手,共促落地生根
“安徽淮南煤电基地已成为集团公司重要的火电基地之一,平圩三期、田集二期等项目前期准备工作也在有条不紊进行。”在安徽省与中央企业调整结构合作发展座谈会上,中电国际董事长李小琳表示,“淮南已经成为集团公司地方发展的战略选择。”作为全国13个亿吨煤电基地之一,淮南与央企在资源开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多个领域一直保持着广泛、密切而富有成效的合作,走在全省前列。中国电力、中国大唐、中电国际、中铁四局、中国城建、中国石化等一批央企落户淮南后,以雄厚的资金、先进的技术、超前的理念、科学的管理,为淮南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级、扩大产业规模、提高产业效益,发挥了重要作用,做出了突出贡献。
淮南与中央企业雷厉风行,高效运作,积极推动合作发展,一大批合作项目在淮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合作过程中,双方靠感情增进了信任,拉近了距离;靠坦诚减少了周折,带来了效率;靠务实促进了落实,结出了果实。去年年底,在安徽省第一次与央企调整结构合作发展会议上,淮南市带着25个项目、总投资1466亿元的与央企对接靓丽成绩单亮相大会,创下了与央企合作项目总投资额、现场签约总投资全省第二和工业项目全省第一的优异成绩。会议之后,在短短的几个月时间内,“淮南速度”使央企倍增信心。其中,国电集团黄金埠电厂、淮南二桥、孔李淮河大桥等8个已开工项目进展顺利,中石化仪征公司煤化工一体化、国投新集淮南煤制天然气等11个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中国医药集团国瑞药业退城进园等6个项目正在积极洽谈之中。
对接,就是捕捉机遇
在结构调整中深化合作,在深化合作中调整结构,不仅是本次在京推介对接的主题,也是央企和淮南决策层的共识。
7月22日,在北京中国职工之家会议室举行的淮南市与央企合作发展推介会上,作为淮南市有史以来中央企业参会户数最多、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一次推介盛会。地方和央企携手共谋科学发展之路,也受到中央媒体及境外媒体的关注,中央电视台、中国青年报、中国建设报、中国环境报、中国产经新闻、中国贸易报、香港文汇报等应邀参会报道。
推介会上,副市长谌伟向与会中央企业和在京重点企业集中推介了淮南市量身编制的总投资386.87亿元的19个重点项目,其中工业类项目7个,总投资195.5亿元;能源类项目1个,总投资5亿元;基础设施建设和交通类项目10个,总投资170.37亿元;旅游及服务业1个,总投资16亿元。
既抓签约项目落地,又抓新项目谋划。市经信委(国资委)主任、市推进办主任李亚认为,此次在京对接、走访、考察,关键是为10月份的央企对接会备好“菜单”。他表示,随着淮南市与央企签署的一批体量大、质量高、牵动性强的项目实施,双方合作呈现出迅猛发展的良好态势,这必将为淮南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两型社会”,为中央企业扩大经营规模、提高核心竞争力,提供有力支撑,注入强大动力。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淮南市通过“走出去,请进来”,与央企开展不拘形式、不设条件、不限领域的合作,优化环境、提升服务,通过双方积极推动,精心培养,一定能够开创携手并进、共同发展的新局面,谱写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新篇章。 |